1963年出生於台灣澎湖,1986年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。
九O年代初以來,陳順築源於自傳性的觀點,衍生出「攝影」為主體語言的影像思考,作品常以複合媒材及裝置介入空間和地景。
九O年代初以來,陳順築源於自傳性的觀點,衍生出「攝影」為主體語言的影像思考,作品常以複合媒材及裝置介入空間和地景。
1995年獲「台北美術獎」,2009年獲「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」,作品被收藏於國立台灣美術館、台北市立美術館、高雄市立美術館、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、香港德意志銀行和澳洲白兔美術館等機構。普遍被認為是台灣美術攝影的開拓者,當代影像創作的代表性藝術家。
作品:
一組兩件名為〈風櫃椅〉的裝置作品,其中之一是吊扇與木櫃的組合,另一件則是吊扇和木椅的共構。旋轉的吊扇切入了木製家具的缺口,現實的物件如孤島般被架離地面,看來熟悉卻不尋常的物件組合,當場散發著耐人想像的意涵。
「風櫃」是陳順築故鄉澎湖的一個著名景點,風櫃的得名可以關連到海風、海濤、岩石之間長期互動所產生的奇特景觀和現場音效;於此,陳順築同時將「風櫃」作了名詞上的直陳和概念上的轉用──自然的海風被置換成文明的吊扇,海流蝕空的岩塊轉換為人類儲物的木櫃,海邊觀景的石床也變成了住家乘坐的木椅,類此,有關故鄉自然的記憶和情懷,被轉化成了家居生活的現實和想像。
櫃子收納物件也貯存記憶,風扇吹動空氣也擾動心思,一種細微的口音或心聲,隨風四處飄送之際,遇到有共鳴機制的空間或場境時,能否就像風櫃現場一樣產生音量放大或餘音蕩漾的效果,讓回憶因而不停地被翻飛攪動,讓生命力因而栩栩再現?相對於櫃子的座定、包容、居家、集體共用性質,座椅反而具有個人、獨立、出走、隨風漂泊的性格,藝術家以此連結了他的澎湖成長背景與台灣生活經驗,以外顯的物象呈現了內心的情感張力。
陳順築 攝影集